《第五项修炼》让彼得·圣吉成为学习型组织之父。他提醒我们:要让人们尽力工作,要么控制,要么学习。控制更适合解决可分解的工程问题,而在知识经济时代,更多与人相关的问题无法拆解,只能依靠学习与系统思维。圣吉指出,真正的战略优势,不在于一味管控,而在于构建一个能持续学习、不断进化的组织。
■一书成名
1990年,圣吉出版了改变他一生命运的著作——《第五项修炼: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》(The Fifth Discipline)。这本书一经问世,便迅速成为全球畅销的管理学经典。

1997年,《哈佛商业评论》将《第五项修炼》评为过去75年间最具影响力的管理学著作之一。
彼得·圣吉还获得了《商业战略杂志》授予的”世纪战略家”称号,该杂志称他是极少数对当今商业运作方式产生巨大影响的人之一。
■学习型组织为何而来
说到如何理解学习型组织,圣吉在一次采访中回应说,“学习型组织”有行话的味道,不好理解。如果放弃行话,简单说,学习型组织的本质,其实就是让人们一起尽力工作。
听起来很简单吧!这就是大师游刃有余,透彻而直白的力量。
注意:圣吉为什么强调学习型组织就是让人们一起尽力工作,而不是其它呢?这个问题留给大家一起思考,不在此处展开。
我们顺着这个思路,继续往下走,为了让人们一起尽力工作的本质没有任何问题。可是,怎样才能让人们一起尽力工作呢?
圣吉认为,要想达到让人们尽力的工作目的,作为管理者有两种心态可以选择,要么是通过控制的心态来实现,要么通过学习的心态来实现。
■如何尽力工作
- 控制:解决细节性复杂问题
控制我们并不陌生,控制不仅是工业时代管理手段的遗产,更是传统社会中,组织用来管理人、管事的最常见方式。
从效果上看,通过控制可以解决存在最优答案的问题,譬如如何提高质量、如何提高产能等问题,这类问题一般可以通过分类、分解,再组合还原方式来解决。
譬如,我们在项目管理中常用的WBS(工作结构分解)就是破解这类问题的利器。

用控制的方式解决问题,虽然看上去有点死板,但解决工程、技术等关系不复杂的事的问题特别有效。只有我们能找到办法分解,就能不断逼近问题的答案。
- 学习:解决动态性复杂问题
而在知识经经济时代,人的作用越来越大,我们也就遇到越来越多更复杂的动态问题。
所谓动态复杂问题是指系统中的影响因素之间,存在多种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。这些关系让系统的行为和状态变得非线性、不确定和高度敏感。
和前一类细节复杂问题不同,这类动态问题很难简单分解,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,更难预测和理解。我们也很难有机会通过模拟或做个试验来看效果。
譬如,在经营管理中,我们碰到的各类涉及到人的问题大多属于这类问题,如员工满意度、企业文化、绩效表现等。
譬如影响员工满意的因素很多,有外部评价、工作环境、身体状态、薪酬福利、同事关系、工作压力等等都会影响员工满意度。
而且这些因素之间相互影响,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,都可能导致其他因素跟着发生变化。

因此这类动态性复杂问题更复杂,解决这些问题,
除了运用理性,可能更需要使用直觉;
除了从局部看问题,更需要从整体上看问题;
除了看过去、当下的现象行为,更需要看结构、看长远。
- 文化之困
圣吉认为,在西方社会,人们从很小的时候起,所接受的教育就是如何拆解问题、如何拆分世界。
这样的思维方式显然会使复杂的任务和课题变得更容易些,这样也让西方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。
但是,随着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多变,这种理解世界的方式也让我们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。
我们丧失了对更大的整体的内在领悟能力,再也看不清我们采取的行动所带来的各种后果。
《第五项修炼》这本书就是圣吉受东方传统文化的启发,用来帮助组织及个人解决这个问题的。
该书的宗旨就是希望通过整体、系统的思维模式,建立学习型组织,让组织愿景同个人愿景真正地融为一体,让每个人都活出生命的意义。
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,若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生存,就必须掌握“五项修炼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