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略有什么用?如果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稳定、规模不大,面临的经营问题简单:只要想办法把产品做出来、卖出去就行。这时侯可以说,战略用处不大。可随着环境越来越复杂、市场变化越来越快、或企业想跨区域甚至跨国经营时,情况就会变得复杂,仅靠“埋头苦干”干好产品是无法应付的。此时,该往哪走?如何活下去?就摆在了企业面前,这就是“战略”研究的问题。
■时代背景:繁荣与危机并存
20世纪中叶以后,伴随着二战的结束,全球进入一个剧烈变化的时代。
这首先表现为二战后的经济变化,全球各主要国家开始大力发展经济,以美国为代表的工业强国开始扮演全球经济领头羊的角色,以通用电气、IBM、波音、西门子、巴斯夫等为代表的大型企业纷纷走出国门,抢占国际市场,跨国巨头开始崛起。
与此同时还有技术变化,美苏为争夺全球霸主地位,导致全球进入冷战状态,双方展开多方位、多轮次的科技军备竞赛,这极大地推动了计算机、航天、通讯技术及产业的快速发展及在各方面的应用。

然而,在经济、技术繁荣背后,各种挑战也接踵而至。
1973年、1979年的石油危机,油价暴涨,让全球经济陷入震荡。
在全球化竞争中,企业不再只和国内外对手竞争,还要应对不同政策、不同规则、汇率波动、不同标准等挑战。

在这种大环境下,企业的成败再也不是能不能解决生产线效率高不高,或销售如何这些内部问题所能左右的了,企业需要回答更深层次的问题是,如何在动荡的世界里找到发展的方向?如何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?
如果没有前瞻性规划,光靠“今天的问题今天解决”,迟早会被淘汰。
战略,从此被视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管理能力。
■战略管理的学科化
在这种背景下,战略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逐渐成型。
1965年,从企业提前退休进入大学任教的伊戈尔·安索夫(Igor Ansoff),根据自己多年的实战经验,出版了《企业战略》,首次提出“战略”不同于“运营”的观点,即“战略是企业与外部环境关系的匹配,而运营是企业内部流程的管理。”
即战略负责做对的事,而运营负责把事做对。
这本企业战略,奠定了安索夫战略管理之父的地位。

1980年,年轻的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·波特(Michael Porter)提出产业五力模型及竞争战略三部曲,试图帮助企业从分析行业结构入手,找到自身的竞争优势。

几乎在同时,还有一些大型咨询公司也跟进研究,并推出了以其公司名称命名的战略产品,如波士顿矩阵、麦肯锡7S模型等,这些都是帮助管理者思考如何配置资源、如何调整组织的著名工具。
以上这些标志着战略管理进入了学科化、工具化的阶段,战略从此成为企业高层决策的必修课。
■为什么在上世纪中后期兴起?
总结来看,战略在上个世纪中后期兴起,有三个关键原因:
企业规模扩大:公司经营情况更复杂,需要全局性的指导。
竞争国际化:各国企业的强势崛起及国际化竞争,迫使企业重新思考定位。
环境不确定:石油危机、技术革命、经济波动,都要求企业作出前瞻性的预判。
如果说之前的管理更加关注内部的“效率”“分工”、“质量”,那么20世纪中后期出现的战略管理,则是更多基于外部环境的变化,回答“方向”与“生存”的问题。
■战略管理的价值
战略管理并非纸上谈兵,而是真正改变了企业生存方式:
它帮助企业看清竞争格局,找到差异化定位;
它推动企业从追逐短期利润转向长期发展;
它让高管们不再只是运营管理能手,更要成为有战略眼光的领导者。
没有战略,企业可能会在繁荣中盲目扩张,最终被危机击倒;有了战略,企业才有可能在变化中抓住机会,活下去。

■今天为什么还需要战略
有人会问:这是几十年前的故事,今天还有意义吗?
我的回答是:比以往更重要。
今天的企业面对的环境变化,比上世纪更快、更复杂:
数字化浪潮:人工智能、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正在打破行业壁垒,重塑产业格局;
绿色转型:环保法规与新能源革命正在改变能源与制造格局;
全球竞争:跨境电商、供应链重构,让竞争不再有国界。
在这样的环境下,企业管理者必须意识到:
战略不是预测未来的玄学,而是扎扎实实,帮助企业家形成应对变化的领导力。
战略不是PPT上的愿景,而是落实到资源配置、组织设计和行动选择上的硬功夫。
■结语
今天,当我们再次站在数字化和全球格局重塑的大浪之中,战略依然是我们的指南针。
战略能力,依然是企业管理者,乃至对我们每一个想要掌握自身命运的人,都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