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开《自卑与超越》,第一次如此深刻地认识到,自卑,竟如此紧密地与人类的命运交织。书中说,科学的兴起源于人类对无知的自卑,对未来的渴望。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,因为总觉得自己的处境可以更好。这种自卑,不是枷锁,而是推动我们前进的燃料。就像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,催生出无数伟大的发明与创造。原来,自卑是人类地位增进的原因,是文明进步的基石。我突然意识到,曾经以为的 “缺陷”,或许正是成长的契机。
阿尔弗雷德·阿德勒
伪装
《自卑与超越》——阿尔弗雷德·阿德勒
那些傲慢自大的人,实则在掩饰内心的自卑;而退缩逃避的人,更是被自卑紧紧束缚。就像怕个子矮的人踮起脚尖,看似在追求优越,实则是对自卑的逃避。
想起生活中那些过度表现的人,他们用夸张的言行掩盖内心的不安;还有那些沉默寡言的人,用退缩筑起心墙。
原来,自卑的表现形式千万种,或张牙舞爪,或沉默寡言,但核心都是对自身处境的无力感。这让我学会了透过行为看本质,不再被表象迷惑,后来就对自己和他人多了一份理解。
茧与剑
曾经,我把敏感当作自卑的 “替罪羊”。那些对他人情绪的敏锐捕捉,对环境变化的过度反应,让我在人际关系中如履薄冰,总觉得自己 “想太多”、“太脆弱”、“内心不够强大”。
就像书中说的:“自卑者常用各种方式掩饰内心的不安,而敏感,一度是我自卑的外在表现。”害怕被评判,所以拼命感知外界的风吹草动。
直到读到《自卑与超越》,我突然意识到:敏感,何尝不是一种未被发掘的天赋?它像一把双刃剑,一面映照自卑的阴影,一面暗藏超越的锋芒。
记得学生时代,我因敏感而常常陷入自我怀疑,却也在写作时意外发现:那些细腻的情感描写,那些对人物心理的精准刻画,竟都源于这份敏感。就像书中提到:“神经病患者用独特方式表达自卑。”
敏感的我此刻也在用文字解构世界。
工作后,敏感让我在合作中更快察觉同事的情绪变化,提前调整沟通方式,避免冲突;在创作中,敏感使我捕捉到生活中被忽略的微弱光芒。建立亲密关系后,敏感的“细节控” 属性,让我把平凡日子过成诗。
原来,敏感不是缺陷,而是让我比旁人更能 “看见” 世界的眼睛。正如人类因自卑而发展出对“未知的敏感”——科学,我也能因敏感而在情感、创作、人际中找到独特的优势。
超越
书中强调 “合作是超越自卑的关键”。
自卑敏感的人更需在合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。我曾因敏感而孤僻,恐惧与他人社交和建立亲密关系,甚至一度想“归隐山林,与世隔绝”。害怕 “过度解读” 伤害关系”。后来发现:当我将敏感转化为合作环境中需要的洞察,比如敏锐发现工作或学习中的漏洞,感知人们的潜在诉求,竟能成为合作中的 “情绪粘合剂” 和 “细节把控者”。
敏感的我,渐渐愿意与他人交流,直到开始主动与他人合作。每一次合作,都是对敏感的 “驯化”。让它从内耗的自卑表现,变成外显的价值创造。
我想到自己的成长,那些与他人携手共进的时刻,总能感受到力量的汇聚。无论是工作中的协作,还是生活中的人际互动,合作让我们不再孤军奋战,而是在彼此的支持中突破自我。
意识到了奋斗,不是单打独斗,而是在合作中共同进步,这就是超越自卑。
寻找
“自卑本身并非病态,关键在于如何转化”。
我们只需将内心从 “自我保护” 转向 “价值创造”,便能在自卑的阴影中,活出敏感的高光。生命的乐趣,恰恰在于未知与挑战。生活因不断奋斗而精彩。在奋斗中成长,接受新问题,提出新答案。合上书本,我对自卑有了全新的认知。生活的意义不在于逃避自卑,而在于直面它,在合作与奋斗中创造价值。每一次挑战,都是成长的机会。
自卑是生命旅程中的伙伴,学会与自卑共处,在合作中奋斗,在奋斗中超越,这便是生命的真谛。
参考资料
自卑与超越;[奥] 阿德勒(Adler, A.)著;曹晚红译;北京:中国友谊出版公司,2013.5
* 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