职场启航【第五期】 职场抱怨解析:从情绪管理到问题解决(下)

(续上集)

四、正确处理抱怨

凡事总有两面,抱怨也有好的一面,抱怨不仅是情绪宣泄,抱怨更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,抱怨有缓解压力及焦虑、减轻安全感、获得认同及共鸣的功效,适当的抱怨对身体是有好处的。但同时,一味地抱怨也是副作用比较大的方式,也许能缓解一时的不痛快,但抱怨对自身的精神消耗也不小。所以一方面我们要理解抱怨,在一定程度上接纳自己及他人的轻微抱怨。另一方面,我们要减少抱怨的干扰,并寻求更高级、副作用更小的方式。

NO.1避免干扰

身处互联网时代,信息传播的抱怨很容易被放大,我们之所以很容易受到干扰,有几个原因:

一是在网络极大的扩大了我们的视野,从前网络不发达的时候,我们获取的信息有限,就算比,最多也是别人家的孩子,但其实,大家的差距也没那么大,大多差不多,就算有人很优秀,发迹了,我们见证了他成功的心酸,了解他吃苦受累甚至失败的一面,所以我们也清楚知道那不是我,不是很焦虑,也没啥抱怨的。而现在上网看到的成功更多是千里之外的,从年入百万的打工皇帝,企业家到各种成功的子女教育,我们看到的是各种精心包装的白富美、各种成功炫富,各种速成班、各种成功案例。

二是今天网络过于发达,都有特别是AI技术降低了复制、造假的成本,网络上充斥各种各样的复刻、抄袭,许多感人文字、图片、视频很可能并不是真实发生的,只是为了博取流量的虚构、杜撰甚至利用Ai生成的故事而已。

三是太多的标题党,许多自媒体为了博取眼球,抓住一个新闻或热点问题的一部分,选择可以引人注意的部分或观点,对他不想看到的部分视而不见,采用断章取义、掐头去尾的方式抛出一个个有争议的话题,以博取大量关注、评论。

人都有攀比心,大多数人面对这种精心设计的商业套路,很难看到背后隐藏的真相。不混乱、不焦虑、不传播才怪。

NO.2警惕信息茧房

我们再说说信息茧房,在智能算法的包围下,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从“人找信息”变成了“信息找人”。这固然虽然提高了人和信息的匹配过程,但我们很容易被算法算计,陷入信息茧房。

信息茧房(Information Cocoons)是一个社会现象,最早由美国学者凯斯·桑斯坦(Cass Sunstein)在2006年出版的《信息乌托邦》一书中提出。

信息茧房是指在算法的操控下,系统将大量同质化的内容投喂给我们,我们很容易乐于被投喂而不自知,时间长了,我们就很容易陷入某种认知圈层的观点及看法,并不断强化、固化成茧房。

陷入信息茧房会束缚了我们的观点及视野。陷入信息茧房会让我们丧失对真实世界的了解及判断能力。而当碰到与此相反的观点时,我们很可能会迷惑茫然甚至采取极端化的表达。

如何利用抱怨创造机会

我们前面所说的职场抱怨大多与我们自己的工作无关,最后我们说说,如果这个抱怨是其他人针对自己的工作或自己公司的产品时该咋办?

一般情况下,遇到抱怨时,出于自我保护,许多人的本能反应可能就是先解释辩解、推卸责任,反驳或找其他人的问题,予以回击。

这在事情影响不大,确实不是自己的问题时,解释清楚,别放在心上就行了。

但如果遇到外部客户或内部同事的抱怨时,我们能调整心态,换个角度,在将责任归咎于他人之前,先检讨我们自己是不是完全做到位了,是不是也有一定问题,多问几个为什么。

丰田5Why分析法是一种用于识别和解决问题根本原因的方法。这种方法最初由丰田公司的创始人丰田佐吉提出,并在丰田汽车公司中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。5Why分析法的核心在于通过连续问“为什么”来追溯问题背后的因果链,直到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。

找出问题的真正原因,并下决心去解决,可谓一石三鸟,不仅解决了问题,让自己获得了进步、也获得了客户或同事更大的信任。其实在许多时候,问题越大机会越大,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提高的机会,可惜许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。

特别是有些经营者,当经营不善出问题时,只会责怪别人,而丝毫不知道自我反省;只知道推卸责任,而不考虑如何解决问题,那简直就是错到家了!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陕ICP备2023001301号-1